1938年3月29日,武昌,蒋中正出席了临时代表大会,并在会上作出了一个重要决议:扩充特务组织,并将戴笠的特务处进行重组,成立了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,也就是后来所称的军统局。
军统局的正式成立后,内部设立了三个主要部门:第一处是党务处,处长为徐恩曾;第二处是军警处,也就是复兴社特务处,处长仍由戴笠担任;第三处是邮检处,处长是丁默邨。戴笠的特务处虽然升格,但依旧保留了军统的名号。与此同时,第一处和第三处则被合并,组成了中央党部调查统计局,简称“中统”。
在这次重组中,军统局的局长由贺耀祖兼任,并授予中将军衔,而戴笠则被任命为副局长,授予少将军衔。戴笠对此并无异议,因为他更看重的是实际掌控的权力。虽然他只是副局长,但实权却牢牢把握在手中。
展开剩余83%此时,戴笠的特务组织已经迈上了新的台阶,他充满信心,准备全力展开行动。然而,正当他摩拳擦掌准备大展宏图时,一封来自闸北站的电报,却把一切都推向了崩溃的边缘。电报内容简短但却意义重大:“张超已被福建省主席陈仪下令逮捕,恐有不测!”
那么,张超是谁?陈仪为何要逮捕他?张超,福建人,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六期毕业生,1933年加入了特务处,并被派往福建进行潜伏工作,后来担任闸北站站长,公开身份为福建省保安处谍报股股长。陈仪当时是福建省主席,而戴笠曾帮助过他平息闽变,确保了他稳坐主席宝座。按理说,陈仪应该感激戴笠,和特务处保持一定的联系,但为何他会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,突然逮捕戴笠的人?
事实上,张超虽然能力出众,并且深得陈仪赏识,但他逐渐膨胀的野心让事情发生了变化。张超变得越来越骄横,独断专行,甚至开始不把陈仪放在眼里。为了扩大特务处在福建的势力,张超开始大肆卖官鬻爵,利用自己的关系帮助很多人上位,这虽然得到了陈仪的默许,但也埋下了日后矛盾的种子。
随着时间推移,张超越来越不安分,他开始插手福建地方事务,甚至公开要求在福建成立自己的武装力量。而陈仪意识到事情有些失控,决定成立情报处,将福建的特务组织统一起来,实行集中管理。而令张超失望的是,他并没有被任命为情报处的领导,反而是胡国振成为了新任处长。这一切都让张超心生不满,最终,他和陈仪的矛盾爆发,形势变得越来越紧张。
在胡国振成为情报处处长后,他调查发现张超有贪污行为,并向戴笠报告,建议将张超调离。为了避免与陈仪发生直接冲突,戴笠决定按胡国振的建议,将张超的职务撤销,并派严灵峰接替他在福建的工作。这一冷处理让张超极为不满,甚至对戴笠产生了怀疑。
然而,没过多久,张超亲自找到了戴笠,并带着几个民军头目提出要扩大特务处的力量,并建议成立“东南游击干部训练班”来培养新的武装力量。戴笠对这一提议表示支持,并同意张超开始执行计划。张超返回福建后,开始大力招募人员,并聘请了政治和军事教官,准备组建一支强大的游击队。
然而,张超在执行计划时遇到了一大难题——资金和装备问题。为了获得支持,他不得不向陈仪请求资金和装备,但陈仪显然不会支持这个计划,因为这正是他所忌讳的。没有得到陈仪的支持后,张超只好求助戴笠。
戴笠虽然理解张超的困境,但特务处刚刚改组,资金并不充足。于是,他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,将张超招募的100多名学员送往湖南的中央警官学校进行特种警察训练班培训,而张超则被调往上海,担任行动队长。
这一安排虽然未能完全满足张超的要求,但也为他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。然而,就在张超即将前往上海时,他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。他心生不满,计划在离开前报复陈仪,于是联合地方武装和土匪,准备发动一场政变,推翻陈仪。同时,他还计划通过舆论攻势,把陈仪扣上“汉奸”的帽子。
然而,在张超准备行动之前,消息泄露,张超被陈仪秘密逮捕。戴笠得知后,焦急万分,立即向蒋介石求助,要求将张超从福建押解到汉口审查。蒋介石接到报告后,迅速做出了指示,但令戴笠震惊的是,陈仪竟然公然违抗蒋的命令,并在第二天将张超处决。
陈仪的行动不仅让戴笠感到震惊,也让他在蒋介石面前丢了颜面。蒋介石虽然感到愤怒,但也知道,戴笠这次是真的受到了伤害。尽管如此,蒋还是要求戴笠“顾全大局”,不要因为个人恩怨影响到整个抗战的进程。
戴笠心中有着深深的不满,但在蒋介石的劝说下,他不得不接受了现实,放下了对陈仪的愤怒。然而,他并没有轻易放过那些参与此事的人。为了复仇,戴笠暗中开始调查,并追踪那些与张超被杀事件有关的人,直到几年后,陈仪最终在一片“倒陈”声中被迫离开福建。
值得一提的是,戴笠几乎让所有与张超死亡相关的人都付出了代价,而陈仪,在戴笠去世之前,依然安然无恙。直到戴笠去世四年后,毛人凤接替了戴笠的职务,并最终为张超报仇,亲自结束了陈仪的生命。
发布于:天津市凯狮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